文学与新闻学院 文心大讲堂:一芥子中窥须弥
5月21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韵文学会原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钟振振教授莅临文学与新闻学院,作题为“一芥子窥须弥”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雷磊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钟振振以佛教中的“芥子”与“须弥”为引,生动阐释了从微观视角把握宏观世界的学术理念,即“一芥子窥须弥”是从至微之物来把握万千世界。他通过列举“画人画鬼之辩”“内科外科之争”等具体案例,深入剖析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优劣,并提醒同学们注意避开“宏观研究大而空”“微观研究唯见树木”的研究误区。

随后,钟振振以唐代张志和《渔歌》为研究样本,围绕“西塞山究竟在何处”这一核心议题展开层层递进的文献考辨。他先梳理前人关于“湖州说”“黄石说”的论争,继而援引《元和郡县志》《西塞山怀古》等唐代文献,通过“以唐证唐”的考据方法,提出“西塞山应在湖北黄石”的新观点。
针对“西塞山在湖州”的后世论调,钟振振追溯至宋代文献,通过揭示赵次公在《舆地纪胜》中的最早论断,理清了学术争议的历史脉络。此外,他打破“《渔歌》属词”的传统定性,从文本出处、声律特征、作者交游等维度展开考证,提出“《渔歌》实为诗体”的创新见解,启发学界重新审视唐代文体边界。

互动环节中,钟振振就“文献搜集策略”“问题意识培育”等热点问题与师生深入交流。他强调,学术研究需秉持“涸泽而渔”的史料占有态度,对核心问题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追问,避免浅尝辄止。
讲座尾声,雷磊凝练出三点学术启示并为同学们指明学术路径:一是大胆假设的问题意识,二是小心求证的考据规范,三是小中见大的学术格局。

本次讲座不仅展现了文献考据的精密逻辑,更传递了“从一粒芥子洞察须弥世界”的学术境界,对提升同学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碧泉书院) 碧泉讲坛|顿新国:确证悖论与关涉性理论
5月21日晚,MK体育官网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碧泉书院)邀请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顿新国于碧泉书院东506学术报告厅作题为“确证悖论与关涉性”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周骅教授主持,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碧泉书院)师生参与。

在讲座开场环节,顿新国系统梳理了归纳逻辑的发展脉络。他指出,归纳逻辑从古典阶段向现代阶段演进过程中,研究重心与方法发生显著转变:古典归纳逻辑主要聚焦归纳的发现功能,而现代归纳逻辑,尤其是 20 世纪大部分时期的核心任务转向为假说的确证提供形式判据,并逐步形成定性与定量两大研究进路。

紧接着,顿新国聚焦确证悖论这一核心议题,以亨佩尔的事例确证理论为切入点,详细剖析了“乌鸦悖论”。例如,假设H:“所有乌鸦都是黑的”与逻辑等值假说H*:“所有非黑的都不是乌鸦”结合尼科德标准和确证等值条件时,出现了“白色粉笔确证乌鸦假说”这一反直觉结论,暴露了传统确证理论的内在矛盾。

顿新国强调,证据确证假说的前提是二者关涉的对象相同。尽管“所有乌鸦是黑的”与“所有非黑的都不是乌鸦”逻辑等值,但它们关涉的主题不同。这一方案背后涉及逻辑内容与经验内容的等同性、自然语言翻译等深层逻辑哲学问题,为解决确证悖论提供了新视角。他还介绍了关涉性理论的不同研究路径,如基于方式、原子、主-谓项和话题的理论,以及关涉性在人工智能信息本体建构中的应用前景。
随后,顿新国系统检视了贝叶斯型解悖方案。该方案将确证定义为证据、假说与背景知识的三元关系,通过贝叶斯定理量化假说的条件概率,但因其依赖的概率公理、条件化规则等多层假定存在争议 —— 尤其是“不相干假定”引发的丐题谬误和直觉悖论,表明其并非完备解决方案。顿新国强调,证据确证假说的前提是二者关涉的对象相同。尽管“所有乌鸦是黑的”与“所有非黑的都不是乌鸦”逻辑等值,但它们关涉的主题不同。这一方案背后涉及逻辑内容与经验内容的等同性、自然语言翻译等深层逻辑哲学问题,为解决确证悖论提供了新视角。此外,他还介绍了关涉性理论的不同研究路径,如基于方式、原子、主-谓项和话题的理论,以及关涉性在人工智能信息本体建构中的应用前景。

讲座尾声,顿新国与在场师生围绕关涉性理论的形式化建构、贝叶斯方案的合理性等问题展开热烈探讨。本次讲座为师生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更有效激发了大家对归纳逻辑、科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