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张平.jpg

张平,教授,博士生导师,流变力学研究所所长、“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博士点负责人,湖南省重点学科“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负责人。主要从事流变学理论与应用、材料制备及力学相关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在微纳力学、多尺度理论和功能材料等方面主持了多个科研项目,发表国内外著名期刊论文数十篇,取得了显著成绩。

湘大校园,午后的阳光散播着温情。

黑衣灰裤,一双军绿色的网球鞋,干净简单的装束。

身形虽消瘦,可整个人却显得十分精神,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一沓厚厚的资料里面,一个本子被抽出。他说,怕自己记不太清楚,整理了一下自己这些年的学习经历和科研经历。

满满几大页的笔迹,全是墨香。

献身科学志不渝

1979年的盛夏,张平的心中乐开了花,那时刚刚恢复高考不久,张平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MK体育官网固体力学师资班就读,班级仅有21位同学,就如天之骄子,大家怀着崇敬与自豪展开了求学的旅途。源于对力学的极大兴趣,当时张平心里就坚定了一个单纯的念头: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中,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

七八十年代的校园,学习条件相当艰苦,教学设施极不完备,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知识的追求,为了使自己尽快入门,他一有空便捧起书本阅读,专心地潜入书本里的科学世界。就像一位虔诚的朝圣者,不管路途艰辛,也要奋力向前。老师们认真负责、辛勤耕耘地教学也让张平受益匪浅。他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感慨万千,“很感激这些老师,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今天的我。”

1983年,张平留校,一边做学生工作一边为考研做准备。次年,品学兼优的他考取了MK体育官网研究生,师从袁龙蔚和张淳源两位教授。“感谢这两位老师,是他们将我引入了学术殿堂,真正开启了我的学术生涯。”袁龙蔚老师知识渊博,思路开阔,颇具大家风范,科研从大处着手、注重体系框架的构建,讲课轻松活泼;张淳源老师强调细节,逻辑严密,注重把握理论的细致和挖掘课题的深度。从袁老师处,他学到了对新领域的把握,激发了对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兴趣,在张老师处则继承了对学术问题的严谨态度。在两位不同风格老师的教导下,张平形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开启了自己的科学道路。

钻坚仰高科研路

科学的道路充满了希望,也不乏挑战。张平的科研道路并非一蹴而就,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最初阶段,张平主要是学习和借鉴。作为新手,这一时期他的研究方向是作为流变学分支的缺陷体流变学。老师一直鼓励他、引领他前行,“当时我协助袁老师做缺陷体流变学的研究工作,袁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不论是体系框架的构建,还是对新领域的把握,都让我获益良多。”

跟随着老师引领的步伐虚心求教的同时,张平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源于对知识的渴望,他开始大量阅读国内外书籍期刊等,《理性力学》、《理性热力学》、《损伤力学》、《断裂力学》、《非线性科学》等都是手边常伴的读物。同时,他也积极关注同时期很多著名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例如材料的破坏理论等,学习前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且尝试以类似的思路方法解决相近的问题。经过一番艰难摸索后,初出茅庐的张平逐渐积累了不少研究经验和理论知识,为今后更深入的学术探索做好了铺垫。

在坚实的基础上,张平的研究进入了第二阶段¬——他尝试着在学术上的做些探索。沉稳多思的他在积累了不少研究经验和理论知识后逐渐产生了对现有理论上的疑问,为了寻求对研究对象更真实的理解和认知,他开始了多学科交叉研究。与学校物理系的游建强、钟建新、颜晓红等,与数学系舒适、刘建舟等年轻学者相互讨论交流。在与他们交往过程中,他了解了相邻学科的一些最新进展以及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并尝试着从多学科角度思考和理解所研究的问题。在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学习与探索过程中,张平不仅开阔了学术视野,扩散了思维,更深刻体会到学科间的差异和交融,“学科之间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对于同一研究对象,不同学科的理解和认知是可以相互补充的,而这种补充过程就是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和完善认知的过程。”他和他的课题组将数学学科的新方法—多尺度方法用于解决力学问题的研究,在国内比较早地开始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随着科研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他进入了的第三阶段——探索与创新阶段。在科技界更多的注重应用,为国民经济技术作出贡献的大环境影响下,张平和他的课题组也将研究调整到应用领域。MK体育官网的力学和高分子两个博士点的交流十分密切,从事高分子研究的王霞瑜老师成了张平的良师益友。王老师知识渊博,思维活跃,为人友善,给了张平许多的支持。两个课题组讨论交流,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合成路径,使无机纳米相与聚合物聚合一步完成,利用纳米相的小尺寸效应,将无机物的刚性、尺寸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在小尺度范围内实现对聚合物的强化,赋予复合材料均匀的整体强化效果。为进一步增强界面结合强度,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项新技术,先在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接枝上环氧,再进行尼龙的聚合,从而实现聚合物基体与无机强化项的强界面结合。专利“一种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直接制备新方法”,2003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项目鉴定,鉴定结论为:原始创新,国际先进。2007年通过中石化总公司组织的中试试验鉴定并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鉴定结论为:原始创新,国际先进。有关技术转让中石化总公司,用于材料的制备并投入到生产中,为社会做出了一定贡献。

随这方面科研的深入,其课题组进入了纳米材料与微纳力学方面领域。他们密切关注锂离子电池、光催化等一些国际前沿热点,展开材料制备和应用以及力学关联问题的研究,将理论应用与实际问题,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炼出新的科学问题。近5年里,发表SCI论文80余篇。20篇代表性论文被他人在 Chem. Rev.(影响因子41.298),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影响因子26.383),Chem. Soc. Rev.(影响因子24.892)等刊物上正面引用356次,单篇他引163次。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沉淀法制备石墨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指出了石墨烯在沉淀过程中起到了类似于晶种的作用,表面官能团为无机纳米颗粒提供了大量的生长点,从而可以间接实现对无机颗粒粒径的调控。该方法作为一种普适性技术适用于大多数可沉淀法制备的无机纳米材料,并且将其扩展到氧化石墨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也达到了相同的效果。该方法一经发表即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影响因子超过10的刊物上就被引用达到7次。该论文入选ESI 1%高被引论文和Electrochem. Commun.杂志Top 25篇高引用论文,4年时间里,单篇SCI他引已达163次。

近年来,张平就材料制备与应用中的一些微纳力学和流变学的关联问题展开探索与研究,同时注重在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应用。在罗和安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光催化材料制备与应用的一些工作,在能源、光降解以及微纳力学关联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这项工作目前还在探索中,它与新能源、绿色环境等一些关注热点紧密结合,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很有意义。”

薪火相承育英才

醉心于科研,张平也时刻不忘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与使命。

多年扎根于科研与教育的第一线,张平对于人才的培养形成了自己的方式,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个人擅长,因材施教,踏踏实实地做好科研。他认为,科研之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潜心钻研。学生必须个人兴趣、科学素养、勤奋努力三者兼备,其中他最为看重的是学生的科学素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既有人的先天性因素,也有又后天修养因素,同时是一个长期的坚持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教育观念上,张平注意培养学生独立科研的能力。在张平看来,在这个自由度高、选择多的信息时代,学生眼界开阔,能够更好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他重视给学生一定的弹性空间,根据学生原本的知识结构加以教育,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个人兴趣来选择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从而深化研究。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他也一直在默默地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

在张平的指导下,学生中不乏优秀才俊。学生们在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Nanotechnology、J.Membrane Sci.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他所带的博士生中三人获得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硕士研究生中,二人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让张平欣慰的是,从教30年,他所带的学生大多数人都走上了科研这条路。其中有九位教授和六位副教授奋斗在高校,同他一样,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后记

在访谈始末,张平时常谈及到“献身科学”这一从一而终的理想。

他说,这辈子,只想简简单单做科研,为社会做些贡献。

就如一个科学顽童,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让科学之道一路繁荣贡献一点。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