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

1.jpg

楔子:

有句老话叫“一山不容二虎”,当一个家庭里盘踞着两个企业“老总”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起初,我带着这样的好奇,对贺存良师兄和夏舞艳师姐产生了兴趣。这对“创业夫妻”分别在东莞和广州拥有自己的公司,工作繁忙,因此只能分开见面。

夏师姐的话不多,始终笑着,言谈举止中散发出温柔淡然的味道,没有半点“女强人”犀利尖锐、咄咄逼人的气势。贺师兄则不同,在这个充满能量的商界智者面前,你很难不被他自信的谈吐、稳健的睿智、求变的魄力所牢牢吸引,以至于忽略了其他外物。

这对结婚二十三年的夫妻,乍看起来,一个像来自“火星”,一个像来自“水星”,性格迥然不同,却互为补充,共同拥有稳中求变的创新意识与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他们各自在商海里打拼天下,又始终不离不弃,互相扶持,是亲友眼中的“模范夫妻”。如今,蒸蒸日上的事业、相濡以沫的感情是对他们努力坚持的最好回报,这种默契相守,确实让人钦佩。

1986年,贺存良和夏舞艳同时考入MK体育官网机械系,成为焊接专业的同班同学。理科班的女生是“国宝”,男生们都“虎视眈眈”,优秀能干的贺存良老早就向温柔善良的夏舞艳展开了猛烈的求爱攻势,两人很快坠入爱河。毕业来临,他们不得不面对即将两地分隔的现实。当时,身为班里仅有的两名党员,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贺存良和同班同学田仁超被分配到广州农场局工作,而夏舞艳和班里的其他同学留在湖南。两人都很担心,像这样天各一方的日子会不会一晃就是几十年?他们的爱情会不会就这么被摧毁了?事实证明,他们的努力和坚持终究没有让这份担忧成为现实。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1990年的夏天,贺存良和田仁超满怀着憧憬走进幻想中的广州农场局下属单位黄陂锅炉厂。当扒开一米多高的杂草,到破旧的办公楼报到时,才知道这个所谓的全国唯一一家农场系统的锅炉压力制造厂已经停产了整整半年,就剩下厂长一个“光头司令”了。无奈,他俩混了好几个月清闲日子。之后,工厂逐渐恢复生产,作为锅炉厂第一批从重点大学分配来的工科生,他俩开始受到厂里的重视。作为特种设备制造单位,每四年一次换发制造许可证是工厂的头等大事,换证的使命顺理成章落到了贺存良他们这些大学生的肩上。

无损检测是锅炉压力容器焊缝检测的主要方法,从事无损检测工作必须考取一定的资格才能上岗工作,当时工厂十分缺这方面的人才,就派贺存良和田仁超参加省里组织的培训班。虽说学的是焊接专业,无损检测在学校也有相应课程,但毕竟是书本知识,从来没有实践过,拍片、洗片、评片等一片空白。加之厂里经济效益差,无法提供学习设备,考证难上加难。逼不得已,贺存良他们只能创造条件迎难而上。他们买回一百瓦的灯泡,在宿舍接上电源后将灯泡放到鸡蛋盒子里,用透出的光线来练习如何判断X光片中焊缝的质量。为了掌握评片技术,找熟识的华工教授借来几百张X光片,一张一张练习。拍X光片比评片更难,调焦距、电压、电流、角度,包括显影、定影、水洗晾干等技术都得熟练的人才能顺利完成,他们同样自己找来试管等道具,反复操作。刻苦学习换来的是丰收的成果。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后,他们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评片和拍片考试,理论考试贺存良更是以98分的高分通过。“那个时候特有冲劲”,就这样贺存良“破天荒”地拿到了“X射线二级评片资质”,让厂里人刮目相看。

夏舞艳1.jpg

此时的夏舞艳,正在湖南一个拖拉机厂工作,每天乐呵呵地和机器打着交道,一身油污也磨退不了她这个大学生热火朝天的干劲。为了能尽快在一起,1991年3月,分隔两地的两人领取了结婚证。出于对贺存良工作能力的认可,再加上厂里当时正缺理工科人才,黄陂锅炉厂很快就将夏舞艳从湖南调到了广州。夫妻俩出于对领导的感恩,一直坚守在锅炉厂,这样一留就留了12年。

千万别把自己当成“打工仔”

1992年1月,衡阳锅炉厂技术科的席科长被调往黄陂锅炉厂任常务副厂长,企业开始有了起色。由于贺存良性格外向,工作积极主动,上进心强,新来的厂长提拔他负责原材料供应工作,一年半后,贺存良被任命为主管营销的副厂长。这一次擢升却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广州当时才刚甩掉计划经济的束缚,迈开走向市场化的第一步,自由市场经济的前景很不明朗,很多人都等着看贺存良的笑话。

当时,厂里为了解决贺存良的后顾之忧,不仅给贺存良一份保底工资,还为他报销所有业务费用,外加一定的销售提成。为了不给自己留后路,贺存良向厂长提出,不需要保底工资,也不需要报销业务费用,只要将业务提成提高就行。为了支持有胆识的年轻人,也为了让公司更好地发展,厂长爽快地答应了。此事在厂里传开后,顿时炸开了锅,大家对贺存良冷嘲热讽,说他不知天高地厚,报销的东西不要,就拿那些虚无缥缈的提成。事实证明,在巨大的压力面前,贺存良又一次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这个理工科出身的“愣头青”第一年居然实现了个人近两百万的销售成绩,光提成就拿了两万多。而之前全厂效益最好的一年,销售总额为280万。在贺存良的经营下,1994年厂里的销售实现500万,接下来不到5年的时间内,年销售额突破4000万,几乎每年翻一倍。更令人惊讶的是,1997年以前,贺存良个人的销售业绩竟然占了企业总销售额的45%以上,这让贺存良迅速在行业内声名鹊起。

期间,贺存良接触了众多美资、港澳和新马泰企业,加之他从不拒绝任何新的知识,视野愈发开阔。他总能用生活化的语言洽谈业务,能在接触交流中让客户产生共鸣,每次客户都会非常热情地款待他,赞赏他“很气魄”!贺存良也经常壮着胆子给厂长提改革思路,包括厂里现在的很多理念都是贺存良当时的憧憬。“当找到一个平台的时候,用心表现,与其抱怨,不如用心观察,用心提建议,这才能体现你的价值。要记住,你永远是作为一个创造者,一个倡导者,或者是一个改革者而工作。”在贺存良的眼里,没有所谓的“打工”和“创业”之分,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学习永远是一辈子的事

在学习这件事上,夫妻俩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在黄陂锅炉厂工作的十二年中,夏舞艳勤勤恳恳,一步步从焊接技术员,做到焊接责任师、无损检测责任师,到后来成为品质部部长。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到了高峰,又有一个业绩骄人的丈夫做后盾,夏舞艳原可以安于现状。但出人意料的是,她在2003年开始攻读华南理工大学的MBA,还不断鼓励丈夫进行深造。

“知识的更新一般是五到八年,特别是企业管理、经济领域的一些观念,五到八年就会是一个颠覆。”正是有这样的清晰认识,贺存良也随同妻子的学习脚步,成了华南理工大学第一届EMBA班的学生。夫妻俩学习很用心,从没缺过一节课,“学习绝对不是阶段性的,是一辈子的。有时候书本上的一些理论完全与实际情况相反,社会的变化上半年和下半年就会不一样。”贺存良说,“EMBA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在学习过程中思维上了一个台阶,管理站得高了,方方面面就都注意得到。”

贺存良1.jpg

贺存良和夏舞艳在黄陂锅炉厂风生水起的生活被2003年的企业改制进程打破了。当时,管理层的新班子只设四个席位,无疑,业务能力强的贺存良将继续任销售副厂长。根据规定,锅炉厂改制后厂长占10%的股份;三个副厂长分别占股5%;黄陂锅炉厂的上级单位占股20%;其他55%为员工补偿集体股和分配给骨干的股份。贺存良原本打算出资入股,在EMBA的学习却让他很快发现企业今后可能面临的危机,“老师上课时讲到广东企业改革模式,一种是广珠模式,职工人人持股,第一年红红火火,第二年大家谁也不关心了,第三年就倒闭;另一种是顺德模式,3到5个股东把企业接下来,其中一个最有人格魅力、号召力和影响力的股东必须一股独大,控股51%以上,这种企业生命力最强。”

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贺存良当晚就跟妻子商量辞职,打算自己创业,夏舞艳非常赞同。在第二天贺存良把辞职报告写好的同时,夏舞艳也做好了辞职打算,准备随同丈夫一起离开。正值清明节,准备回衡阳老家拜山的席厂长得知自己的得力干将兼老朋友贺存良打算辞职的消息时,非常震惊,以至于取消了回老家的行程。两人的通话中,贺存良斩钉截铁地承认了自己的想法,席厂长一时难以接受,两人不欢而散。直到近几年大家才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时刻保持前瞻性和危机感

在锅炉厂做销售副厂长的时候,贺存良接触了众多一流企业,在业界也积攒了不少名气和信誉,2003年开始自立门户的他不愁没有路子。贺存良精准地选择品质路线,代理了当时国内顶尖的锅炉品牌,创业的前两年走得很顺利。而夏舞艳则由于偶然的机会,来到了一个当时濒临倒闭的公司,成为了那里仅有的两名员工之一,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当时刚好赶上国家开放第三方检验检测业务,作为新生事物,检验检测这个行业充满了机会和挑战。夏舞艳接手公司后,研究了行业目前的状况和公司所处的地位,果断将公司定位为大型发电厂、石油石化、特种设备等高端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技术服务,为未来公司良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5年,一切起了新变化,贺存良预测到中国工业锅炉市场即将步入白热化竞争阶段,新锅炉的需求将很快饱和,他感到了强烈的危机。“谁的产业链越长,谁的企业就越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贺存良计划推进自己的代理公司从服务向实业转型。第二年,贺存良在东莞租地建厂,2007年5月搬厂扎根,创办了东莞市鸿远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幸运的是,贺存良的企业转型落地恰巧碰上了佛山百威啤酒招投标,对方在委派美国总部的项目经理考察后,给了资质过硬的贺存良1000多万元的订单。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贺存良的公司上下都在热火朝天地做着佛山百威的项目。然而到了7月份,贺存良发现项目完成还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他又一次感到危机逼近。很快,在业内口碑颇佳的贺存良动用了自己的人脉资源,在一个月内就筹集到三百万元周转资金,解决了燃眉之急。更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公司随即又中了唐山百威价值1400多万的标,有了这部分订金,贺存良的经济危机迎刃而解。

对事业的发展,贺存良有清晰的规划,自信不输年轻人的他身上充满了斗志,“只要我身体健康,哪怕我企业归零,我都可以重头再来。”1997年起,他每天早上锻炼半个钟头,晚上做八十个俯卧撑,坚持了整整17年。如此重视身体健康,也正是因为他时刻保持着强烈的危机感,“做企业不是永远一帆风顺,而是拿了一个平衡杆在踩钢丝绳,要有很强的危机感,如履薄冰,不能出问题。”跟着他“混”的兄弟们都说,“跟了贺老板,就是变得太快!”贺存良笑着打趣,“说明跟了我干没跟错人,我的方向感很强,有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前瞻性,有危机感;而且我每年都有新的东西出来,一直在超越自己。”

与其做大,不如做精做强

“职业从来没有贵贱之分,根据你个人的兴趣爱好,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做一辈子。”“我们既要知足,又要不知足,知足是每一个阶段不过分膨胀自己的欲望,而永远不知足是指在有生之年时刻做到超越自我。”正如贺存良所言,他和妻子从大学开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自己专业的世界里执着到如今已经整整二十余年。

很多人笑过他们,“贺存良,你神经病,花上千万砸进去建厂房、买设备。倒不如投资房子,前两年房产膨胀的时候,你的一千万随便倒一下至少也变成五六千万。”谈到这里,贺存良很坦然,“我从来没有羡慕别人有特别多的钱,因为一个亿也不代表幸福。”他和夏舞艳的创业哲学的精髓是在稳健中超越自己。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有人劝贺存良做与自己产业相关的贸易工作,既简单来钱又快,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自己从来没想过什么东西都做,就做自己专业的东西。

在与贺存良做了好几年生意后,台湾统一集团今年在内地建设的5个厂房全都交由鸿远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负责,这是其业务专业的最好证明。“资产膨胀十倍、三十倍,真的不重要,每年慢慢增加就足够了。我们就做自己的专业,做自己最强项的东西!”正是这种对专业的坚持,让贺存良赢得了包括台湾统一、百威啤酒、比亚迪、香港健涛等众多大型企业集团的信赖,并与他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贺存良计划未来继续走集团化企业合作路线,同时开发医药企业设备的制造和生产项目,让自己的企业品质与行业最高要求同步。

在这一点上,夏舞艳与贺存良的理念惊人相似,“我和我的先生从来没想过要把资产做大,我们都是想要做精,做强,做成全国一流品牌,甚至世界一流品牌。”夏舞艳非常看重企业的未来发展,如今她的广州声华科技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同行最高级别的资质,而拥有同等实力的公司在全国只有三家。经过十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后,目前由她经营的公司拥有了行业内最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最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已经成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最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公司之一,赢得了国外最权威的检验检测TUV、BV、SGS等机构的高度认可。夫妻二人也将这样的执着品质传承给了女儿,之前在华南理工大学主修建筑学的她,后来又去了美国著名的百年老校南加州大学攻读建筑学。夫妻俩经常告诫女儿,“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妄想在四十岁前成功,享受你的职业,执着干一辈子的事情,只要在你有生之年成为大师就好。”

企业也有人品,就是老板的人品

贺存良有一句经典名言,“企业也有人品,那就是老板的人品”。在他看来,老板的人品是一个团队核心的体现,因此他总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约束自己很难,改变别人更难,贺存良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让公司的每一个员工理解了人品的价值。“在行业内的竞争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要违背良心和人格,宁可不做这个生意。我可以让别人占便宜,大不了第二次咱不来了,没必要搞得剑拔弩张。伤敌一万,自损八千,不值。”他在和客户谈生意的时候从不喝酒,从不伪装,非常爽快,客户总是能很快卸下“防备”,和他打成一片,“老贺你很坦诚,和你聊天很舒服很轻松,因为你不伪装,我们也没必要伪装。”在创业路上,贺存良始终坚持人品第一,“公共关系是很重要,但是不要本末倒置了。”

贺存良不仅仅是业务洽谈上与客户推心置腹,在订单到手后,他更是对项目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要求员工用最高标准去生产产品,达到“感动客户,让市场回头”的目标。但是要做到这样何其容易,不仅得不到员工的理解,项目的利润更是被压到了最低。曾经,贺存良公司的副总经理建议他说:“贺总,你说要把每个产品质量都做到最好,好是好,但不挣钱啊!要是客户合同没要求那么高,资金也没给那么多,我们做到合格不就好了?如果合同价格高,利润大,那我们就把项目做成精品。”贺存良当即狠狠批评了他:“永远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我们只有做到让客户感动,他们才会相信中国有好企业!”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个人品格和企业品格,贺存良的公司常常受到客户很高的评价,订单源源不断。副厂长后来跟贺存良说:“贺总,你的思路是对的,现在我在项目上特有面子,上上下下都很尊重我。”

待人真诚厚道,用公益回馈社会

夫妻俩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待人真诚厚道。对待公司员工,夏舞艳体贴宽容,从不责骂,公司上上下下都亲切地叫她“夏姐”。为了让员工得到更好的发展,夏舞艳规定公司每年对骨干员工进行培训,一个优秀的无损检测师培训下来要七八万元,但她毫不吝啬。在贺存良和夏舞艳的公司里,从来不会出现克扣辞职员工工资的情况,他们还允许辞职的员工继续住在公司宿舍里直到找到新工作。

夫妻俩还特意交代财务,一旦公司员工遇到困难可以随时向财务借钱。只要员工家里有急事,他们马上凑钱救急。从股东直接募捐,到发动大家捐款,再不够企业再拿几万块钱。贺存良的公司有一名员工患有癫痫病,他特意找到熟识的老中医替她开方子,吃了半年中药花费的近两万元药费全都由公司负担。“很多事情有报应和循环,多积善缘,与人为善,出门在外一定要相互尊重帮助关心。”

除了对自己身边的人关怀备至,他们也与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广结善缘。夫妻俩七年前开始资助一名高中生,直到她大学毕业。现在他们又开始了对另一名贫困大学生的资助。2005年底,老家修乡村公路需要集资,当时贺存良的公司正处于经济周转困难时期,但两人毫不犹豫地赞助了10万元。他们承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真诚厚道的精神一直在影响和感染他们,“我们没有想做给任何人看。就是觉得企业做大了,一定要做善事,回馈社会,帮助有需要的弱势群体”。

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在大部分时间里,夫妻俩分处两个空间,各自忙于事业,但会在周末回归家庭,拥抱亲情的温暖。我们也能深深地感受到,夫妻二人在灵魂上的契合和精神上的互相支持。作为一个女人,夏舞艳在外是眼光锐利、宽容豁达的女老板,在内是温柔体贴、贤惠持家的好妻子;作为丈夫,贺存良稳健负责、倔强达观的品格给了整个家庭支柱和生命力,也让他在创业路上一帆风顺。殊不知,是因为这一路上始终有“你”,“我”才能走得更自信,更踏实。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