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

2003年在北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jpg

(2003年在北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七八十年代的湘大,老湘大人多冠之于青春、浪漫和奋进,既是因为刚刚恢复高考后的那一批怀揣梦想的热血青年,也是因为新生的湘大以海纳百川之势荟萃名师。七四年复校伊始,一批批来自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内名校的共计622名教职工怀着热忱和激情支援湘大的复校建设,“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这片黄土地上矗立起一座知识殿堂。名师春风化雨,学子孜孜不倦,随后湘大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校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前辈名师中,曾有过姜书阁、羊春秋等文史大家,也有袁龙蔚、蒋建敏这样的科学巨擘,而在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方面,则不得不提王守昌教授。

哲学是空中楼阁还是经世致用?

回溯过往,便能找到答案:

爱琴海沿岸,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苏格拉底选择了为维护真理而死,但他的思想弥漫在人群喧嚷的街头、运动场,引导雅典公民认知自我;

哲学王国德国群星璀璨,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等精神巨匠层出不穷,深深影响着德意志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精神血液;

革命形势风起云涌的中华民国,海外学成归来的有识之士将启迪民智、救亡图存为己任,报馆林立、刊物漫天,哲学在死气沉沉的中国掀起万丈波涛;

诚然,关于哲学无用论曾一度甚嚣尘上,但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古往今来多少哲学家耗尽一生气力,扎根哲学,济世于行。王守昌如是也。

从戴家花园到复旦:书山寻径,学海扬帆

坐落于安徽黄山屯溪区的戴家花园,是清代大思想家、哲学家戴震的诞生地,也是王守昌儿时随家人躲避战乱的栖息地。1936年,王守昌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曾是孙中山先生组织的中华革命党党员;母亲则是南京鼓楼女中毕业。父母一直教育孩子要正直善良,凭真才实学立足社会。在家庭教育的熏陶下,年幼的王守昌虽然未能完全理解父母所说的话,但清白做人、认真做事的训诫在心中已悄然扎根。

在那个战火延绵的年代里,日军的铁蹄暂未踏及屯溪,王守昌一家便在屯溪隆阜戴家花园住了下来。戴家虽已落败,却有一个收藏许多古籍的藏书楼,王守昌常随父亲在书阁中阅读,在父亲的影响下,王守昌度过了伴随书香的童年。

1987年在纽约大学Oneonta校区与安德森教授商谈学术交流事宜.jpg

(1987年在纽约大学Oneonta校区与安德森教授商谈学术交流事宜)

1956年,王守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各派思想云集,王守昌的视野得到极大拓展。而从戴家花园藏书阁来到复旦大学图书馆,酷爱阅读的王守昌如获至宝,自此涉猎百科,博览群书。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王守昌逐渐将学术目光倾注在西方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方面,为了直接领略西方哲学精髓,他更是自学德语、俄语。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萨特的存在主义,黑格尔的法哲学,无不让王守昌醉心于哲学之美,每每略有所得,他都会积极与同学老师进行探讨。同学少年,书生意气,交流争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使他对哲学有了更深的领悟,“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家就是爱智慧的人。海涅说过:‘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在伟大的变革时代我们需要思想的闪电来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这就需要哲学,追求真善美。”

从戴家花园藏书阁的书香童年到求学复旦时潜心钻研的哲学青年,扎根哲学、济世于行,一念之间,是此后近半个世纪的坚守。

一个美丽的“湘遇”:开系名师,桃李春风

1974年,MK体育官网复校。为解决复校所需师资问题,国务院教科组向十省市发出《关于请求支援MK体育官网师资和图书的通知》,各地高校纷纷响应,来自全国各地参与湘大建设的教职工也把这当做一个光荣的任务。王守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77年由山东大学调入MK体育官网。

MK体育官网哲学系成立于1979年,是MK体育官网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也是湖南省普通高校创办最早的哲学系,其诞生之时正是湘大高速发展的黄金岁月。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迎来春天,大学校园思想空前解放,湘大氛围犹胜。在哲学系,既有像王守昌这样以西方哲学为研究方向且有留学欧美背景的学术大家,又有以研究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为方向的沧南教授、汪澍白教授这样的学界泰斗,思想上的交锋你来我往,加上一群刚历经知识贫瘠时代渴求思想的热血青年,碰撞的思想火花燃烧起每位学生的求知热情。激辩和思考成为学生课上课下的家常便饭,唇枪舌剑,似乎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智慧的味道,昔日佳话至今还被湘大哲学系的师生津津乐道。

王守昌颇享受这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生活,他曾说:“身为教师,就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就像费希特所说,传授技能总是学者所必须具备的,因为他掌握知识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社会”。他为学生打开了审视西方世界的哲学窗口,比较分析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哲学学派;引领学子与大师为友,让康德、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罗素、杜威、马克思、恩格斯等人走入学生心中;思考价值命题,感受哲学本真。他极具哲学感染力的特征,深受学生欢迎,他的课总是座无虚席,有的学生甚至提前一两个小时早早去教室占前排的座位,不但会认真听课做笔记,有的甚至还会录音;而没有听到课的学生则会借阅笔记,几近痴迷。

湘大自由开放的学术气息和极为浓厚的学术氛围也为王守昌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环境。在湘大期间,王守昌完成了两本著作:一本书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浅说》,另一本是《现代西方哲学概论》。前者是恩格斯写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入门书籍,学界对这本书的解读一直存在争论,在书中王守昌纠正了学界把费尓巴哈包括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内的错误,指出德国古典哲学到黑格尔就终结了,得出费尔巴哈属于青年黑格尔派的著名结论。王守昌的自信源于他精通德语、俄语,可直接通读西方哲学原著,不受语言的桎梏,更易领会原著精神。此书后被徳国统一前的东德莱比锡国家图书馆收藏。

从1977年调入MK体育官网,王守昌在这片热土一呆便是十年。离开湘大后,他也常回到湘大作学术报告,关心湘大发展,在旁人看来,这便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湘大情怀。

大洋彼岸的风雨往事:厚积薄发,始终如一

1984年,王守昌赴美访问学习,先后在麻省大学、波士顿学院、亚利桑那大学做访问学者,进入了学术生涯中最艰苦的岁月,也是最有成效的时期。期间,与苏玉昆教授合著《现代美国哲学》一书,发表了《我们需要开发的启蒙的哲学》、《近年来美国价值哲学研究》等文章,推动了国内学术界的发展。

003.jpg

(王守昌教授回校参加哲学系成立35周年,与省委副秘书长曹炯芳(右)、MK体育官网校友总会秘书长肖其森(左)合影)

赴美做访问学者期间,他对美国社会、文化与哲学有了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哲学观念开始转变,不再将哲学看作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结,而是恢复了古希腊人爱智慧的哲学观,发表的《美国哲学现状》一文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国外的留学经历使得王守昌的思想得以与世界各派思想进行碰撞和交流,促使他学术上更为精进。王守昌的名字在当代哲学学术界也越来越为人所关注,他的简历和著述被收入《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撰出版的《有成就的名人辞典》、《五百名人录》和美国传记研究所编撰出版的《国际杰出人物名录》、《世界五千杰出个人》等多部大型典籍、辞书,获得ABI颁发的“国际文化荣誉证书”并任该所研究部顾问。

相比学术上的顺利,半生辗转的王守昌在美国曾遭遇过人生的重大抉择。1987年,在美国麻省大学任终身教授的大哥王惠民资助下,王守昌飞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波士顿学院做访问学者,但王守昌并不知道这是个“阴谋”,他大哥与在台湾的三哥秘密商定,先让他去美国,然后逼他去台湾。王守昌的大哥曾是飞虎队及后任中美空军十四航空队的翻译,随国民党部队一起退到了台湾,兄弟几人隔居两岸。当时,两岸关系仍旧紧张,一些人到了美国,立即投奔台湾。但王守昌拒绝了大哥和三哥的“策反”,冲破层层阻力,在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的帮助下回国,这得到中共中央领导同志胡耀邦、习仲勋的肯定并做了重要批示。对于当初的选择,王守昌说:“这完全是出自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

公众知识分子的坚守:砥节律己,脊梁风骨

在身份认同上,王守昌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个知识分子,更肩负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何为知识分子的良心呢?“人有脊梁,社会作为有机体也应有脊梁。社会的脊梁是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中间阶级。知识分子应有品质是富有正义感,有真才实学。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作为哲学出身的知识分子,他深知哲学不是空谈,而是指导济世为民的方法论。王守昌一直以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致力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纯洁化、反对学术腐败工作的发展,无论是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还是广东省监察厅特邀监察员期间,他都是凭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气节,以敢揭黑说真话而闻名。

赴美访问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中美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哲学命运和社会现象的差异让他陷入了另一种思索:如何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作为知识分子,他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教育事业。教育“是产业还是公益事业?是官治学校还是学者治校?是物质鼓励和奉献精神相结合还是金钱刺激?是学术规范下的公平竞争还是无规则的争名夺利?”这四个犀利深刻的问题正是出于王守昌的书面报告《中国高等教育四问》,该报告被作为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发言材料。中国高等教育前路,学术反腐如何进行制度建设,如何用有效的机制在高等教育领域实现公平和正义,王守昌以此为思考和研究的出发点,立足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探索,并利用微博和博客等网络新媒体,积极发声,参与网络化的社会大讨论,针砭时弊。不光如此,王守昌还多次以高等教育改革问题为题演讲,受邀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演讲《中国高等教育向何处去》反响热烈,发人深省。

除了心系教育,王守昌的另一个关注点则是社会公民政治生活,这完全是出于一个哲学家的责任与良心。每当看到底层民众的不公遭遇、官员腐败新闻他都感到痛心疾首,继而沉下心来思考。罗尔斯所说,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公民必须有平等自由和机会均等。王守昌认为,在当前这种社会环境下,更需要使公民认识到自己的生存状态,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权利,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应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求、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讲道义,做称职的知识分子。多年来,王守昌也一直身体力行,网友在他的博客中“敢说真话的文人”、“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的留言是对他这些年敢于直言、不惧权贵最真实的评价。

从戴家花园到辗转国内外名校执教,穿越半个地球;从幼时结缘哲学到如今笔耕不辍,半个世纪已悄然而过;从扎根校园、醉心于著述讲学到提出振聋发聩的教育四问,利用网络发声:一切都源于对哲学济世的坚守。

半生辗转,一念执着。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