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

照片 437_看图王.jpg

王柏新,衡阳市社科联主席,1981年毕业于MK体育官网哲学系,扎根基层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理论宣讲工作三十余年,2012年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1977年,高考恢复。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经历过上山下乡改造的青年们重新看到了命运的转折,“突然一下子看到有上大学的机会,大家欣喜若狂,感到有出路了!”王柏新回忆道。1977年,王柏新考上了梦寐以求的MK体育官网,成为1977级哲学系的一员。经历过求知若渴的知青岁月,他对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倍加珍惜。

质疑中求真知

高考恢复后,全国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与人才培养的观念,学术风潮随之而来。1978年6月,王柏新入校不久。班里展开了一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会。在课堂上,罗刚健与沧南老师就“真理标准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的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两人在学生面前争得面红耳赤,不相上下。虽说学生下过乡,当过知青,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但他们对老师、对学术仍然怀着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态度,从未想过要质疑老师的观点。这堂课对王柏新他们触动很大,老师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要学会独立思考,更要敢于怀疑权威。从那以后,王柏新和同学们学会了质疑与追问,每次上完课后大家一定要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反复求证之后才得出结论。有时候讨论未果,回到寝室后继续开战,通宵达旦,意犹未尽。

七十年代末的大学生,经历过文革期间知识的匮乏,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个个都卯足了劲地啃书。老师的授课内容,他们至少读过三遍。“老师如果不认真备课的话,会被轰下讲台。”王柏新笑着说。他们熟读黑格尔历史哲学,阅读与黑格尔有关的所有书籍,一起讨论哲学、人性问题。哲学系和中文系的学生思想尤其活跃,经常进行学术上的讨论和比拼,常常写文章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哲学系和中文系的宣传栏是湘大最吸引眼球栏目,“中文班的文章最优美,哲学班的文章最深刻。”他们给当时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4年9月6日,哲学系成立35周年,已经90岁高龄的沧南教授,还能一一叫出77级哲学班每个同学的名字。

艰苦中磨意志

在学校,王柏新不仅学到了知识,还磨炼了本领。那时的湘大校园是名副其实的黄土地,只有孤零零的几栋教学楼散落在泥土沙尘上。为了响应“荒山建校,劳动起家”的口号,所有师生在教学学习之余都热火朝天地投入到湘大的劳动建设中。现在的绿树如茵,就有王柏新他们当年的劳作。学校南苑地势高,全部是花岗岩,石头很硬,只有深挖,树苗才能存活。王柏新和同学们就挖一条又深又长的沟,他们戏称“挖战壕”。“求知就好比种树,挖得深才能扎下根啊。”王柏新意味声长地说。

20121227163317983641.jpg

(到高校举行专题辅导报告会)

学校图书馆筹建之初,曾经前后多次转场,直到1981年图书馆建成,全国67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捐赠的近三十万册图书才算安家落户。在搬运书籍过程中,王柏新和同学们一起扛大袋、背小包,有的同志压伤了腰也不休息,往往是一咬牙一抿嘴就算过去了。

尽管生活条件艰辛,大家却苦中作乐。“你把我丢在野地我也能生存。”王柏新打趣道。他们要办联谊舞会,没有场地,就在食堂利用闲暇时间布置成礼堂;没有彩灯,王柏新自己当电工,挂好彩灯,接好音响。他们一个月领生活费17元五毛钱,很多时候只能吃素菜。他们就商量着去抓泥鳅改善伙食,一起搭伙做饭。王柏新回忆起和同学们一起抓泥鳅做饭的场景,至今难以忘怀,“那是质朴的人在最纯真年代里留下的最美好的回忆。”在湘大的求学中,他不仅磨练了意志,得到了许多对生活的感悟,也养成了执着踏实的做事风格。

实践中炼本领

1981年,王柏新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邵阳市委党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理论宣讲工作,后又调至衡阳市委党校任教,从那时起,他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名忠实的党的理论传播者,至今已三十余年。

刚出校门的王柏新,虽是科班出生,书读得多,底子牢,但面对一帮文化程度较低、职务却比他高的四五十多岁的学生,如何把理论知识普及给他们,让他们不排斥?对于二十岁刚出头的王柏新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没有“三笔一话”,即钢笔、毛笔、粉笔,还有普通话的基础,怎么办?王柏新只能靠自己摸索。那是王柏新感觉最困惑、最累、最艰难的时候。

为此,他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不断钻研宣讲艺术,锤炼宣讲本领。针对不同人群,他“区别对待”,对干部、教师理论要讲得深刻透彻,对农民群众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讲起,贴近群众生活。他把自己讲课的内容用录音机录下来,放给自己听,从中不断地吸取教训,自己满意了,学生们听了不打瞌睡了,这个课才算成功。为了练好普通话,他就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听主播们讲话。通过不懈的努力,王柏新的普通话慢慢练出来了,还掌握了讲课的语气和语速,以及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等技巧。

中宣部照片 004.jpg

(2012年获中宣部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三十年来,王柏新先后宣讲的课题从哲学原理逐步扩大到经济、政治、管理、科社、历史、党史、领导科学、调查研究等等学科,从一般原理向时事政治扩展。先后讲了“解放思想”、“全国‘两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资本运作”、“ 奋力推进‘四化两型’,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弘扬传统文化、构筑道德家园”、“中央全会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党的创新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省党代会精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形势教育报告”等上百个专题,听众上百万,取得了良好的宣讲效果。

由于工作出色,衡阳市委讲师团在王柏新的带领下连续十多年被评为全省讲师团系统先进集体。

服务中系民心

为了提高宣讲水平,增强宣讲效果,王柏新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宣讲形式,坚持以听众为中心,与听众开展交流和对话。他采取“面对面”和“零距离”的方法,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说话,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实打实地说理点拨;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讲清道理,在情与理的交融中达成共识;通过多媒体PPT的教学手段,运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幻灯片的形式,赢得广大干部群众“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的好口碑。祁东县马杜桥乡的农民说:“王老师的宣讲没有说教味,而是与我们平等交流,我们欢迎这样的平民宣讲员!”正因为这样接地气的方式,老百姓对他的宣讲非常感兴趣。

在王柏新的口袋里,每天都装着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老百姓的意见、想法。三十年来,他已经用了近600多本笔记本,摞在一起大概有三尺多厚了。每一本里面都密密麻麻记录了许多数据、素材以及关于党的创新理论的民情日记,还有每一次宣讲内容。

2009年,王柏新策划并具体组织实施的“衡阳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农家”活动,动员了1.5万名干部走进全市150万户农家,“把党的政策送下去,把群众的意愿带上来”。实现了党的政策与基层的无缝对接,引起了国内省内主要媒体《光明日报》、《人民网》、《湖南日报》的高度关注。

王柏新讲课最喜欢从大家最关心、最贴近切身利益的事实说起,使大家听理论宣讲感到可亲、可信、可用。站在三尺讲台前,面对几百甚至上千名听众,王柏新脸带微笑,不用讲稿,几句话就将群众思想迅速带入到宣讲当中。“我也曾下过乡、插过队,挑过大粪、当过电工,也扛过煤气罐,为了生活苦过、累过,不过,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这些话拉近了他与群众的距离,更带给了群众坚定的致富信心。

给领导干部讲领导艺术,社区居民讲“和谐”,给下岗工人讲第二次创业,给农民朋友讲“三农”政策……只要老百姓想听,王柏新就愿意讲,愿意在三尺讲台上发挥他的力量。

每到一个地方宣讲的时候,只要有人说听过王柏新的课,并且还能说出他讲课的内容,王柏新都觉得特别感动。“他们还记得我给他们讲过课,记得当时讲课的一些经典的名句名言,这令我很感动,这就说明我当老师成功了。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加开心呢?”

阅读中问新知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虽然已经毕业多年,但王柏新仍然同学生时代一样,把学习作为每天的生活习惯,与时俱进。他喜欢广泛阅读,特别喜欢有深度的书,如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基辛格的《领袖们》、普列汉诺夫的著作等书籍。《邓小平文选》从1985年一直看到现在,其中大部分篇章他都能倒背如流。他认为真正的伟人就应该如邓小平一般,看问题很透彻,未雨绸缪,一叶知秋,洞察秋毫,有预见性、科学性、前瞻性。

王柏新受此影响很大,他在宣讲过程中坚持用事实说话,深入群众,用自己的实践来检验箴言。谈到最近央视热播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王柏新感触特别大,“我们这代人,面临着中国的巨大转折,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机会,肩上承当的责任也更大。”

除了广泛阅读书籍外,王柏新也时时关注着党的创新理论、重大政策方针和国际国内时事,及时跟踪学习,反复深入研究,力求学习理论先人一步,快人一拍。不管是报纸、杂志、专著,还是网络评论文章、理论研究论文;不管是长篇论著,还是片言只语;只要与党的创新理论相关的知识,都是他要啃的东西。因为他深知“要给别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为了吃透精髓,把握要义,王柏新对马列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原著反复研读,特别是对十六大以来的党的创新理论,更是精读深研。随手翻开他书架上的书籍杂志,都可见大量的圈圈点点,“累累伤痕”,记录着他的学习心得和思想火花。谈起他对学习的“痴迷”,妻子心痛地说:“老王读书看报上网写文章,常常是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甚至‘连累’我帮他剪报、抄文章、打字,同他一起挨饿熬夜。”

1999年,王柏新具体组织实施和亲自参加撰写、拍摄的大型电视政论片《蒸湘入海》,直面衡阳现实,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000年被湖南省宣传部评为“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

在湘大这片土地上,王柏新锤炼了知性的头脑,学会了在磨难中寻找出路;在人民群众的“田间地头”,王柏新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群众们都信服他;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忠于党的理论宣讲事业,坚守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是一名挥洒汗水诲人不倦的老师,更是一名忠实的党的理论传播者。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