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0月26日,MK体育官网法学院迎来三十周年成立庆典。许多校友不仅为学校送上了祝福,而且身体力行,捐资助学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92级法学专业校友朱锦标就是其中一员。现为江苏剑桥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他以个人名义捐赠101万元在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设立“飞跃•锦标”基金资助在校贫困生,同时向全院教师赠送101套桑蚕丝被以谢师恩。
朱锦标不仅对母校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而且反哺社会。从学校毕业后, 他长期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各种赈灾、帮困、助学活动,《中国律师网》、《江苏省律师协会网站》、《苏州新闻网》、《江苏法制报》等20多家媒体相继对其近年来一系列的慈善活动进行了报道。 在朱锦标返校参加法学院成立三十周年庆典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他,和他畅聊他的母校情结和教育理念,细数这个在法庭上西装革履、唇枪舌战的律师背后的温情。
母校:游子归乡,故园情旧
“这些年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回来看看,法学院院庆正好是个契机,我觉得自己不管有多忙都有必要回母校一趟。”
采访人:师兄,您好!是什么让您放下忙碌的工作从千里之外赶回母校参加法学院院庆?
朱锦标:去年八月份,与同学QQ聊天时偶然得知法学院要举行三十周年院庆,后来我就一直关注法学院网站上与院庆有关的动态,有些内容让我感触很深。网站发布了一系列介绍院领导、老师走访各地院友会,邀请院友们参加院庆的消息。除了廖永安院长、黄德华书记等院领导亲自带队外,参与走访的还有陈乃新、彭熙海、胡肖华等老师,这几位老师以前都给我上过课,都是同学们十分尊敬的老师。其实就几分钟电话可以全部通知到的事情,学院领导和老师们却牺牲休息时间,跋山涉水,屈尊到各地邀请自己的学生回来参加院庆,这让我十分感动。
法学院三十周年院庆公告的第一句话是“韶峰高,湘水长,起步于筚路蓝缕,三十载栉风沐雨”。“筚路蓝缕”、“栉风沐雨”这两个成语所包含的意义,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这不仅仅是湘大法学院一路走来的写照,也是许多与我一样的湘大法学院毕业生在外艰辛创业的人生写照。基于以上“感动”和“共鸣”,加之这些年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回来看看,法学院院庆正好是个契机,我觉得自己不管有多忙都有必要回母校一趟。
采访人:法学院三十周年院庆,您捐赠了101万元善款和101条蚕丝被,两个“101”的花销不是一个小数目。您做出这个决定的初衷是什么?
朱锦标:我之前在给法学院廖永安院长和黄德华书记写信时谈到过这件事。法学院30周年院庆,我之所以选择101条桑蚕丝被和101万元作为给学院和老师们的礼物,是希望表达自己的“一点心意”。101条桑蚕丝被,是特意赠送给法学院的老师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话将为师者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想借助蚕丝被,表达我内心的尊敬和感激,希望老师们在天寒地冻的时候,感受到来自学生的一丝温暖情意。捐赠101万元设立基金,主要是出于为母院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给需要帮助的人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学院的发展和进步。我很高兴地看到,经过三十年的风雨征程,通过几代领导和师生们的薪火传承和不懈努力,湘大法学院已经成为湖南法学的领跑者和中国法学教研重镇。这是让人无比欣慰的事情。我希望自己这次设立基金的行为,能起抛砖引玉之效,愿各行各业的院友,都能关注法学院的发展,正如《MK体育官网法学院“事业发展基金”募集倡议书》所言,“爱心,不在多寡,在于传递”。
采访人:有人说学生回母校有一种游子归故乡的感觉,您对此有何看法?这次回母校带给您什么样的感受?
朱锦标:1996年毕业之后,我就一直在江苏发展。老家在张家界,说实在话,现在回老家都没什么时间,这些年真是盼着找机会回母校看看,可是一直没找到好机会。这次回来发现学校的确变化很大,相比九十年代,新建筑物、绿化景观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当然这次我也想看看一些老地方,我们以前住过的宿舍和上过课的教室,这些都是充满了我学生时代回忆的地方,幸好都在,我都看到了。看到了老师,也碰到了许多同学,老师们还是原来那样和蔼,聊起天来依旧不时地送来关心和祝福,虽然跟那时候相比添了几道皱纹,但不失当年讲台上的风度和神采。同学们一个个气质上都略有些转变,添了几分中年人的沉稳和内敛,但依旧是那样亲切。以前听朋友们说,很久没回一个地方,偶尔回去看一下总会有一点物是人非的感觉。这次回来好好地回忆了一把,也收获了一把,感觉一切还像从前,倒让我有点回到学生时代的感觉了。

(朱锦标与单飞跃老师合影)
采访人:毕业参加工作这么多年以后再回头去看学生时代,您觉得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什么东西对您的帮助最大?
朱锦标:坦率地讲,我在湘大法学院念书时表现非常一般。我也不认为学习书本知识是念大学的唯一目的,当然我的意思不是否定学习的重要性。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东西是认识与思考——对自身的认识与思考,对知识的认识与思考,对社会的认识与思考。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句话,印象十分深刻:方向重于方法,动力大于能力,做人贵于做事。认识你自己一直是个问题。通过认识与思考,让我能够保持一种坦然心态,积极面对问题及其他,清醒地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和怎样去干。这让我受益匪浅。
采访人:请您为学校或者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一些意见或建议?
朱锦标:西方的“文艺复兴”最重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人”。我一直觉得,在任何时候干任何事情,人都是最宝贵的资源。关于人才培养,根据我的成长经历,我觉得学校和老师眼中应当坚持“众生平等”。这个“生”是指学生,应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关爱自己的学生,不论高低贵贱,教授他们真知灼见和做人道理,把培养和关心学生成长成才当成最高的价值取向。在这个物欲横流名利纷扰的喧嚣时代,能够保持淡泊心态坚守“众生平等”,我觉得弥足珍贵,同时我也很珍惜学生时代老师们用切身行动传授的这些道理。
成长:天道酬勤,玉汝于成
“现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我们所经历过的痛与苦已经成为历史,但困难和贫穷仍然存在。困难和贫穷也是一所学校。我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给如我当年一样境况和遭遇的后辈们一点帮助和温暖,激励他们勇敢前行战胜困境。”
采访人:您在法学院设立“飞跃•锦标”基金,其中包含了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朱锦标:关于基金的名称,我个人给它赋予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锦标”这个词在很多国际体育赛事中被用到,字面解释为最高标准。我想以此来祝愿得到基金支持的人都能通过辛勤努力,实现人生的“飞跃”;第二层意思,其实“飞跃•锦标”是人名的组合。“飞跃”是我尊敬的大学班主任单飞跃老师的名字。我出生在湘西北一个小山村,家庭条件很差,上大学时属于吃了这顿担心下顿的那种。在校和找工作时,都得到过单老师的资助,这对当时的我而言就相当于给在沙漠中行走几天没喝过水的人一杯清泉,让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师生间的情谊,更是老师对我的信任和尊重。说实话,大学时代能让我留下深刻记忆的事情不多,但单老师对我的帮助却时时在我脑海中浮现。今天我希望借助这个平台表达对单飞跃老师的深深敬意和一点点的谢意,同时也向曾为我“传道、授业、解惑”过的黄扬波老书记、陈乃新老师等所有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采访人:您特别交代这个基金只用于助学金而不用做奖学金。您缘何做了这样明确的区分?是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吗?
朱锦标:准确地讲,我的初步考量是,在筛选基金的资助对象时,原则上只“雪中送炭”,不“锦上添花”。这确实与我自己的家庭境况和成长经历有关。小时候家里很穷,对于贫穷及其带来的一切,我有切身体会。那个时候我也得到过别人的帮助,这种帮助让我倍感温暖,印象深刻。现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我们所经历过的痛与苦已经成为历史,但困难和贫穷仍然存在。困难和贫穷也是一所学校。我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给如我当年一样境况和遭遇的后辈们一点帮助和温暖,激励他们勇敢前行战胜困境。
采访人:如您所说,困难和贫穷也是一所学校。能跟我们谈谈您的事业发展,分享您的创业故事吗?
朱锦标:毕业前我曾两度跑到江浙一带找工作,万事开头难,找工作那段时间是我经历过的最为困难和迷茫的时期。我很清楚地记得这两次的路费都是单飞跃老师从自己不太饱满的口袋里掏出来支援的,物质上得到了他的帮助,精神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激励,所幸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1996年7月份我正式进入江苏省吴江市(现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检察院,前后七年均是干着与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作斗争的工作,生活方面倒还算平静,机关的工作压力会让自己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挑战、搜寻新突破。2002年时被授予苏州市“优秀公诉人”称号。后来学习和研究的重心慢慢移向公司法律和贸易法律,发现自己的兴趣也更多地偏向这方面,于是便离开公务员岗位加盟了现在的单位,到现在也有十一年了。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成功,在众多的同行中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律师,在众多的法律人中我只是一名平凡的学习者和践行者,至于我的创业经历,也就如前所述的那样平凡。
采访人:也许您的创业经历如您所述的那样平凡,在这看似平凡经历的背后积累了哪些创业心得,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二吗?
朱锦标:至于我的创业心得,那就是一定要珍惜机会。当有选择的时候,要珍惜选择的机会;没得选择的时候,奋斗是一种选择,坚持原则是一种选择,寻求帮助也是一种选择。只要达到了内心的确信,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便能给自己创造出很多的机会和选择。就像师弟师妹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很优越,生活上的困难有我们的校领导、院领导和众多校友一起想办法解决,在我看来,大家最好的选择就是把握学习研究和参与实践的机会,以便给将来的自己创造出更多可以把握的机会。
采访人:对于律师这个行业,您作为师兄,能否给即将步入社会从事这一行业的师弟师妹们提一些建议?
朱锦标:陆游有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实践与课堂是有所不同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学学习很重要。我觉得大学不仅仅要学习知识,更要训练思维,培养坚强品质,健全人格精神。如果做到了上述,走上社会何惧之有?天生你才必有用!我们法学院的学生毕业以后,很多都将走向法律行业即广泛意义上的司法,担任法官、检察官或者律师。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行业:宏观层面,法治已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国策、管理社会的理性选择;微观层面,社会对法律人褒贬不一,对司法充满置疑。法律人无疑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职业困惑。这里,我想转借北影崔卫平教授所说,送给师弟师妹们一句话权作共勉:当许多同龄人陷于时代车轮之下,那些幸免的人不仅因坚强,更因信仰。不用害怕圆滑世故的人们说三道四,请记得——你所守护的那个地方,便是中国的司法;你怎样,司法便怎样;你是什么,司法便是什么;你有光明,司法便不再黑暗。
教育:感恩前行,憧憬春天
“我个人觉着教育方面也可以先富带后富,让一部分人接受好的教育,接着让这部分人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渗透到社会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知识的传递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采访人:您之前也参与过很多赈灾、帮困、助学等的慈善活动,但其中大部分是针对助学之类的教育事业,是什么让您如此关注教育?
朱锦标:至于教育,我自己是教育的受益者,如果没有接受教育和知识,那我的人生轨迹很可能就离不开生我的那个小山村了,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估计我自己子女的上学也很成问题,更谈不上今天会有能力去帮助其他人。之前也谈到过,那时候家里特别穷,还好父母观念开放,自己也一门心思想读书,才勉强把大学读完出门找工作,那段经历特别的辛酸,虽然我一直把它看成是我人生中的财富,但得到这笔财富所付出的代价至今让我记忆深刻。有人问我为什么做这么多的慈善,我经常会想到“先富带后富”这个词,我不认为自己所做的算得上是慈善,我可以说是一路穷一路奋斗之后才有了如今的生活,现在生活还算宽裕,只是想拿出其中的一部分回馈社会,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我觉得我们应该尽力去做。
采访人:能谈谈您对教育之价值的认识和对未来教育的期许吗?
朱锦标:教育的价值我认为可以在很多方面体现出来,大到咱们整个国家,比如国民素质的提高,小也可以小到个人的成才和转型。我在很多场合都听到过“全民教育”这个词,很多时候我也在想全民教育应该如何实现,后来想到了之前提到过的“先富带后富”这个词,我个人觉着教育方面也可以先富带后富,让一部分人接受好的教育,接着让这部分人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渗透到社会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知识的传递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事实上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教育,比如说老家的很多地方实行了“爱心午餐”的计划,这是诸多爱心人士和公益组织努力的结果。再比如每年在各个贫困地区举行的支教活动,都在一点一滴地解决着贫困地区孩子们的上学问题。事实上,教育事业在很好地向前发展,只是期待国家能出更好的政策,期盼更多的热心人士关注教育,让咱们国家教育的春天来得更早些。
另外,对于教育我历来不太主张一味地搞应试教育,一方面,不免会埋没部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差,社会适应力不强。学校培养人才应该是有能力为社会服务的人才,而且应该是有社会担当的人才。
最后,借这个机会,再次向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表达最由衷的敬意。正是因为您们的努力,我相信,再过五年或者十年,法学院的未来会更加光明,每一个院友都会自豪地说——我是湘大法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