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

周向宇_2.jpg

“扩充未来光管猜想”是国际数学领域内知名的悬而未决的猜想之一,在美国和德国的数学评论杂志中,对这一猜想的描述是“有40年的历史”。

一直致力于数学研究与探索的周向宇有意攻克这道难题,经过前后近10年的不懈探索,1998年周向宇用“扩充未来光管猜想”的研究成果完成了他的科学博士论文并于当年获得了俄罗斯国家科学博士学位。周向宇说,“扩充未来光管猜想” 是让他耗费时间最长的一道题。

接到校友会安排采访周向宇师兄的任务后,出于职业习惯,先上网搜索与之相关的各类信息以期能做一个全面、深入的访前准备。

意外的是,网上除了其个人简历和去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新闻外,便再无其他信息。这颇令我为难,对一个自幼“害怕数学”的人来说,没有充分准备就去采访一位多复变领域内的院士,忐忑感自不必说。

采访当天,因在建国门附近临时有采访任务加之不熟悉路况,我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太久,原本紧张的内心变得更加不安。

几番周折,终于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新楼内见到周向宇师兄本人。

谦虚的气质,铿锵有力的话语,双目中透露出科学家独有的深邃与智慧,是周向宇师兄给我的第一印象。当我还在为迟到愧疚不安时,他一句“你太辛苦了”,令我大为感动。

内心的不安渐渐散去,在北京四月的黄昏中,就这样与周向宇师兄开始了漫谈。在他的讲述中,数学没有晦涩与可怕,一个个阿拉伯数字与方程式,仿佛就是世间最动人的事物,一个关于数学之美的故事慢慢拉开了序幕。

少年亦有志 严父栽培助力梦想起飞

1965年,周向宇出生在湖南郴州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母亲是一名医生。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周向宇很小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8年,“四人帮”已粉碎,国家百业待兴,高考全面恢复,社会与国家开始重视科学与文化。“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当时国家对理工科的重视。

周向宇说,当时华罗庚、陈景润、杨乐及张广厚等人的事迹常见诸报端,作家徐迟讲述陈景润先生事迹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曾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三个版面的篇幅刊载。

受大环境的影响,当时已读初中的周向宇开始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觉得自己要开始认真学习了,还悄悄为自己立下了目标——致力于数学研究,以后要到陈景润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去学习。

在周向宇的成长中,父亲是对他影响很大的一个人。父亲对周向宇非常严格,在批改作业时,即使答案对了,也会因为解题过程中存在的小瑕疵而给一个半对半错的评价,一来培养周向宇严谨的思考习惯,二来借此锻炼他的抗挫能力。此外,父亲还常常叮嘱周向宇,学习数学不能闭门造车,要博学同时还要深入。

在为人处世方面,周父亦给了他很多教导。周向宇回忆说,小时候自己无意中说了一个对农民不够尊重的词,父亲就严厉批评了他,对这件事周向宇至今记忆犹新,此后他再也没有犯过类此“错误”。

因为父亲的缘故,家里有很多数学书,周向宇常一头扎进书堆,尝试去解答书中的题目,越做越觉得有趣,也越来越喜欢数学。周向宇说,自己做题时,从不先看答案,而是自己慢慢摸索、思考。就这样,在解答难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乐意探索与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

在周向宇看来,自学能力和善于钻研的精神是做研究非常关键的两点。他在少年时已开始自学并思考,这无疑为今后的研究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忆湘大峥嵘岁月 展翅高翔数学殿堂

中学时,周向宇的目标是考取北京大学数学系,但在1981年的高考中,周向宇没有发挥好,未能如愿进入北京大学,最终他被MK体育官网数学系录取。

“当时结果出来后很沮丧”,周向宇说,不过,进入MK体育官网后他很快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

“MK体育官网的校风非常好”,周向宇回忆说,在开学典礼上,代表教师发言的一位教授非常有激情,这股精神感染了他,他未能进入北大的失落情绪很快就消散了。

在湘大,周向宇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攻读研究生。四年中,周向宇埋头于数学题海,日子单调却又充实。每天早晨早早起床,沿着湘大的水泥路跑步,有时兴致来了,还会一口气跑到校外。吃过饭,就去上课,没课的时候就去教室、图书馆上自习。到现在,周向宇都还保持着每天坚持散步的习惯,他说自己就是这样,一旦认定一件事情,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八十年代初,湘大刚复校不久,物质条件异常艰苦。用来煮米饭的水是井水,有时煮出来的米饭都带着黄颜色。住宿条件也不好,11个人一个房间。宿管制度非常严,晚上会按时熄灯。但这也没有影响他学习,他的数学世界比物质世界更为丰富。

周向宇说,每天晚上熄灯后宿舍内的同学还会开个“卧谈会”,虽然是班上的班长,他却很少参与。在湘潭四年,他也很少去市区,偶尔去一次,也是去新华书店看书,更没有逛过一次雨湖公园。直到现在,周向宇依然不熟悉MK体育官网的地形。

谈到湘大的学习生活时,周向宇认为MK体育官网有非常好的师资力量,当时不少老师都是名牌大学毕业。数学系的课程设置专业且全面,甚至不亚于现在数学专业排名靠前的名牌大学。即使到了九十年代,一些知名大学的数学专业还不如他们当时(八十年代)的课程。

湘大的数学系非常强调基础,系里专门设置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三门课巩固基础。讲授这些课的老师都非常专业和用心,给周向宇印象最深的是阮国桢老师讲的数学分析,他说,阮老师的讲述和分析都非常到位。

周向宇说,对基础数学专业来说,还有三门课非常重要,分别是抽象代数、一般拓扑和实变函数。在湘大,老师们把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抽象成一些代数结构,把连续抽象成拓扑,把长度、面积抽象成测度,讲得非常深入,用的教材也是名牌大学数学专业的教材。有些教材即使现在来看,依旧经典。学习完这些课程后,抽象思维的程度明显提升。

湘大毕业后,周向宇也接触了其他高校数学系的学生,在他看来,无论是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还是校风,MK体育官网都不输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

说到这里,周向宇忍不住说:“我非常感谢湘大,在湘大的四年中,我的收获非常大。”

学海无涯 十年破解一道数学难题

1985年,周向宇从MK体育官网数学系毕业之后,如愿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学习,并在1988年和1990年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中科院读书期间,周向宇师从陆启铿院士。

陆启铿先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中科院院士(当时称学部委员),他师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函数领域内有很高的建树。

数学研究需要精力高度集中,一道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研究者不断系统思考与反复运算,但对周向宇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过程——不停地发现问题,不停地解决问题,再不停地收获,就像爬山,过程中充满了新鲜与好奇。

1988年,周向宇开始读博士,这一次他要解决的难题是“关于矩阵Reinhardt域为全纯域的刻划之猜想”。美国数学家J. Fornaess曾表示这个问题的解决及证明过程是“极其困难”的。

解决难题的过程之辛苦自不必言说,但在周向宇看来,硕士期间的积累已能够让他做到坦然面对艰辛与晦涩。他说研究数学需要沉淀自己,需要全神贯注,在这个过程中他异常投入,曾经为了解决问题三天三夜不眠不休。

而这,还不是最考验人的。

周向宇的研究领域多复变是基础数学的核心与前沿之一,博士论文使他在国际数学界崭露头角,为此,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特地邀请周向宇前去深造。

从1990年至1992年,1993年到1995年,周向宇两度到全球顶尖数学研究机构——(前苏联)俄罗斯科学院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学习。

早在中科院数学所读博士期间,周向宇就已开始接触“扩充未来光管猜想”这个问题。留俄期间,有人告诉他,要是能对这个问题有所突破,拿到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的科学博士学位就不是问题了。

“扩充未来光管猜想”是国际数学领域内知名的悬而未决的猜想之一,在美国和德国的数学评论杂志中,对这一猜想的描述是“有40年的历史”。

一直致力于数学研究与探索的周向宇有意攻克这道难题,经过前后近10年的不懈探索,1998年周向宇用“扩充未来光管猜想”的研究成果完成了他的科学博士论文并于当年获得了俄罗斯国家科学博士学位。周向宇说,“扩充未来光管猜想”是让他耗费时间最久的一道题。

多年的科研工作让周向宇养成了严谨的逻辑思维与表达方式,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曾有记者试图让周向宇用“通俗的语言”去解释“扩充未来光管猜想”,周向宇思考后告诉记者,必须得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才能说得清楚。记者无奈,只得放弃,因为即使是那样的话,他理解起来依旧困难。

回国后,周向宇开始从单一的研究工作转向研究与教学并举。从研究员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对一向追求“简单的人际关系”且不善与人交流的周向宇来说,又是一道难题。

最终,是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周向宇解决了这道难题。在教学期间,周向宇定期与学生开讨论课。在课堂上,学生们与他畅所欲言,就各种数学问题展开讨论,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一年下来,光是讨论课的时间,就有几百个小时,学生们收获了知识,身为老师的周向宇则因看到学生的进步深感满足。

当问到选择学生的标准时,周向宇说,首先基本功必须要扎实,基础知识要牢固,这就好比是一座大厦的基石。同时,他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视野开拓,理解能力在周向宇看来也非常重要,科研工作要求很强的自学和钻研能力,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目标。

“没有目标,任何事情都做不了”,周向宇说。这也是他一路走来最宝贵的经验与收获。因为一旦没有目标,也就没有了动力。

2003年2月周向宇开始担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一职,他比之前更忙碌了,但他未曾放松过研究工作。在担任所长的9年时间里,周向宇主持召开了几百场学术报告,每次报告他都会发言。

已至凌云仍虚心 荣誉是我前进的动力

2013年12月,周向宇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荣誉的到来,是对少年时便立志毕生研究数学提交的完美答卷。

面对荣誉,周向宇显得很平静。他说,自己已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现在更愿意享受平静的研究生活,“当然,母校的采访除外”,周向宇笑着说。

回看周向宇的简历,一路硕果累累,每一段经历都值得回味,每一项荣誉都分量沉重,值得骄傲。而在周向宇看来,“荣誉只是自己前进的动力”。

周向宇读初中时,郴州市举办了中学数学比赛,周向宇参加了初中组的比赛。考试中,他第一个交卷,最后还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当时的郴州市很重视这项比赛,随后便在全市举行了颁奖大会,郴州市几个繁华路段都贴上了喜报。

“那时候,觉得这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情,从那以后,我便下定决心要学习数学,将来再到中科院数学所去深造。”

这项荣誉,对周向宇来说,是一项莫大的鼓励,多年后回忆,依旧印象深刻。

真正珍惜荣誉的人,不会留恋于曾经的成绩,只会将其当作前进的动力。

此后,周向宇不断在各类数学竞赛中得第一名,大学四年,他拿了三年的“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大四因为毕业,没有评定)。考研时,名列前茅的成绩让他得以顺利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继续深造。

学生时代的荣誉为周向宇打下了坚持的基础,让他得以信心满满攀登数学高峰。

2002年,在国际数学大会上,年仅37岁的周向宇受邀在会上发言45分钟。这是一项极高的荣誉,当年报道过此事件的媒体还援引了1998年周向宇获得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科学博士学位时,俄罗斯数学专家的赞誉:“你的工作完全值得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

4年后,周向宇在北京实现了俄罗斯专家的预言,当时,他还是国内最年轻的受邀专家。

值得一提的是,那次大会的秘书长是MK体育官网的另一位院士校友——袁亚湘。两人同为湖南人,同为MK体育官网数学系毕业,在大会中接受了同一家媒体采访讲述数学之美,一时被传为佳话。

当被问到要不选择数学,会怎么给自己的人生定位时,严谨的数学家面对这个假设问题,表示“很难说”。

周向宇说,他的兴趣爱好还是比较广泛的,读书时也没有偏科,大学时除了专心钻研数学,他还坚持读英文原版书,此外,他还喜欢阅读地理、历史类的书籍。

他认为,之所以做出当初的选择,还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相关。是人人崇尚数理化的大环境使然,但随后的二十年,情况已大不相同,中国的人文社科教育也在蓬勃发展,年轻人的选择也呈多元化。不过,无论环境怎么变,目标与坚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多年的埋头钻研,已经让周向宇习惯了安静的学术生活,他认为研究工作尽管枯燥,但没有丝毫的虚伪与矫饰,只要付出,便能得到收获与回报。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能够在一个自己认定的方向中选择“勇敢安静并坚持”下来的人越来越少了,与周师兄一个多小时的交谈,虽没有获得醍醐灌顶的“秘笈”让我今后生活中不再为数学痛苦,但在这场关于理想与信念的谈话中,我收获了最宝贵的人生信条,那就是——目标与坚持。

选择一个认定的目标,并勇敢坚持下去,这大概就是人生一大幸事了。在此,与诸位校友共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