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组精美的竹制品展照片强势占领朋友圈,并吸引了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等大众媒体的目光。据悉,是艺术学院的师生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其专业特长,帮助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顺”竹编打造品牌,让这个大山里的“珍宝”走向世界,让这个产业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下面,就让小编带你一探究竟。
为了响应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部署,深化落实“青年红色筑梦”活动,4月16日,MK体育官网艺术学院举办了主题为“红色筑梦·精准扶贫”文化创意设计成果展。
展览现场



深度解析传统文化,涵盖文博内涵,转化创新传统技艺。本次展览共展出115件作品,是艺术学院师生历时10个月,通过深入湘西乡村开展实践调研,将精准扶贫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设计出来的文创产品。
湘大学子与非遗“本顺”的故事

2017年7月23日 MK体育官网情系脱贫攻坚实践团于图书馆前拍摄大合照。



2017年7月 坐车抵达湘西保靖,翻越了两座大山,进入比耳镇。结识湖南非遗“本顺”竹编,从传承人姚元飞处得知其发展困境。

2017年7月28日 调研后,向刘建平副校长做扶贫项目规划汇报。

2017年10月 返校后,学院领导指导此项精准扶贫工作,学院师生与“本顺”合作社积极对接。本顺竹艺传承人姚元飞来校交流。

2017年11月 学院非遗研究教师团队深度调研竹编文化与技艺,现场向手艺老师傅们学习竹编技艺。

2018年 品牌设计工作室积极开展“本顺”竹编品牌形象设计工作。

2018年4月13日 “本顺”竹艺合作社寄来产品样品,工作室进行产品研发,推进品牌推广工作。
2018年4月16日 开展“红色筑梦·精准扶贫”文化创意设计成果展。
为你千千万万“编”
第一次接触到的湘西,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神秘,再后来,是黄永玉老先生笔下的温文尔雅,清奇秀丽。因此我对湘西的印象一直是清幽淡雅,颇有烟雨江南之姿。殊不知,湘西险阻,西南屏障,高耸挺拔,层层推来,才是对这片红色沃土的真实写照。怀着对湘西那份神秘的憧憬,我幻想着有一天能够一路西行,了解一下大山里的神秘湘西,吊脚楼上的民族风情,了解一下书中的烟雨小桥,云岚仙岭。
在去年七月的下旬,我有幸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心系湖湘大地·情牵脱贫攻坚”大型实践调研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了“比耳本顺竹艺合作社”。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本顺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困境,随后学院领导老师就意识到艺术学院的“特长”刚好能够帮助他们,于是我们的品牌工作室就接手了这个项目。品牌定位、logo、slogan、包装、VI、产品创新……从初识到布展前前后后历经了8个多月。
都说厚积薄发,内涵有了,厚积就算有了,但是布展效果怎么样还是比较忐忑的,受众所能感受的视觉效果大概是最值得担心的,还好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最后这个展览办的十分漂亮,社会反响也很不错。展览已经开始了好几天,但我依旧是激动并且自豪着,为品牌工作室自豪,为艺术学院自豪,也为整个湘大自豪。
一言以蔽之,因为我们看到了在贫困山区为走出大山而苦苦挣扎、决不言败的孩子们;看到了为脱贫而面向黄土背朝天,血和泪一起浇灌这块土地的纯朴村民;看到了为改善村民经济水平而四处奔波、有时又不被理解的村干部,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在安逸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到羞愧,可能是这种感觉触动了品牌的心,才有了让我们没日没夜做这个项目的动力吧。革命尚未成功,品牌仍需努力,只希望十年或者几十年以后,当我有幸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已是十里盆地,万家霓虹。
Normal010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 ——艺术学院学生 张泽科
扶贫,付出真心;开拓,用尽全力

(保靖县比耳镇党委书记 何春林)
之前乡亲们平均收入只有一千多块,虽然捧着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顺”竹编,却没办法用它来增加收入。这个产品很好,却一直藏在深山无人识,有了MK体育官网艺术学院的师生加入后,这项手艺逐渐走出了大山,现在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地区,都有销售我们的产品。

(艺术学院院长 黎青)
希望这些成果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发更多的人关注精准扶贫,关注湖南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更多的文化创意人才在本土的文化中‘落地’、‘生根’。
“精准扶贫”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做些什么?湘大艺术学院的学子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红色筑梦湘西牵
精准扶贫别有天
保靖竹编名天下
比耳工艺永争先
(刘建平副校长题字)
来源:艺术学院品牌设计工作室